上班族 兒童 銀髮族

改善健康的「超慢跑」是什麽?超慢跑教學、節拍、功效、缺點一次告訴你

慢跑

超慢跑,一種流行於日本的運動方式,近年來在全球逐漸受到歡迎。這種運動模式強調以極慢的速度進行長時間的跑步,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身體的耐力和健康,而不必承受過高的身體壓力。超慢跑被視為一種低強度、高效益的有氧運動,適合所有年齡層和體能水平的人​ 。

超慢跑對提升心肺功能和整體耐力有顯著好處。這種慢速跑步能有效提高心臟強度,使心臟每次跳動時能夠輸送更多的血液和氧氣到身體各部位,進而提高血液循環效率並降低心率。研究指出,定期進行慢跑可以顯著降低早死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然而,超慢跑也可能帶來一些潛在的風險,尤其是對於膝關節和下肢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維持同一運動模式可能會導致過度使用特定肌肉群和關節。因此,建議在超慢跑訓練中積極採用交替的訓練方式,如加入一些輕度的力量訓練或其他類型的低強度活動,以幫助身體恢復和防止傷害​ 。

超慢跑不僅是一種運動趨勢,更是一種有助於提升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運動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證明其益處,超慢跑勢必會成為更多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何謂超慢跑?它與傳統慢跑或一般跑步有何不同?

超慢跑是一種注重於維持低強度心率並延長運動時間的跑步方式。這種方式強調以極低的速度進行跑步,通常要比你的正常跑步速度慢每英里 2 至 3 分鐘。超慢跑的目的是在不過度勞累身體的情況下,增進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這與傳統的快速跑步或競速跑步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強調速度和爆發力​ 。

超慢跑的基本姿勢與步伐

超慢跑的姿勢注重保持身體放鬆和自然,核心穩定,避免過度擺動手臂或上身。步伐應該輕柔,以腳掌中部著地,減少對膝蓋和踝關節的衝擊。對於節奏超慢跑,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舒適度選擇心率範圍,常見的目標是保持心率在 180 減去年齡的範圍內,這種方式有助維持一個輕鬆的節奏而不至於過度勞累​ 。

節拍超慢跑是什麽?

這種跑步方式通常需使用一種外部節拍器或是音樂節拍來設定跑步的節奏,目的是保持一致且穩定的步速。使用節拍器跑步可以幫助跑者維持一個固定的節奏,有助於提高運動效率並可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180bpm超慢跑是什麽?

是指在跑步時將心率控制在每分鐘180次的節奏。180bpm(每分鐘心跳 180 次)被一些專家推薦為理想的跑步心率,尤其是對於希望提高效率並減少過度疲勞的跑者。這個數字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能水平和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如何開始超慢跑訓練?初學者入門教學

如果你是初學者,開始超慢跑前,先進行簡單的步行或輕跑來暖身,有助於身體適應即將進行的活動。你可以選擇在平坦的小徑或跑步機上開始,將受傷風險降到最低。一開始不妨試著交替跑步和步行,比如跑 1 分鐘,走 3 分鐘,逐漸增加跑步的時間,減少步行的時間。隨著體能提高,逐漸增加連續跑步的時間,直至能夠舒適地進行長時間的慢跑​。

透過這些指南,你可以有效地開始你的超慢跑訓練,逐步提高你的耐力和整體健康狀態,同時享受跑步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

 

超慢跑的功效有哪些?

超慢跑作為一種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有顯著的好處。進行超慢跑時,心率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通常在最大心率的 50-70% 之間)有助於提高心臟效率和增加耐力。這種低強度的運動可以增進心臟的血液輸出量,進而在不過度負荷的情況下提升身體的耐力和整體健康狀態​。

30分鐘超慢跑可以消耗多少熱量?

30 分鐘的超慢跑約可以消耗約 200 至 500 卡路里的能量。種運動不僅可以幫助燃燒體內的脂肪,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使得超慢跑成為一種有效的減重和體重管理方式​。

定期超慢跑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態?

定期進行超慢跑可以顯著提升個體的代謝健康,特別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這對於預防第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超慢跑還能增強肌肉的耐力,改善脂肪和乳酸的代謝,並通過增加毛細血管密度來改善肌肉的氧氣供應,這些都是維持長期健康所必需的生理改變​。

透過這些研究和觀察,我們可以看到,超慢跑不僅是一種低風險的運動方式,同時它還能帶來廣泛的健康效益,適合各種年齡和體能水平的人群長期堅持。

 

超慢跑的缺點和潛在風險

超慢跑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超慢跑雖然是低強度運動,但長期或不當的跑步姿勢仍可能對膝蓋造成壓力,尤其是在硬質地面上進行時。這是因為跑步時膝關節需要承受身體重量的衝擊,如果跑步技術不當,比如過度內翻或外翻腳步,都可能增加膝蓋受傷的風險​。外,超慢跑的跨步數比起快跑來得多,對於膝蓋的傷害也比較多

膝蓋前側痛

那要如何預防膝蓋受傷?

為了預防膝蓋痛或其他跑步相關傷害,重要的是要循序漸進地增加跑步的距離和強度,不應在同一週內同時增加跑步的距離和速度使用適合的跑鞋也是關鍵,它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和緩衝,減少對膝蓋的衝擊 。此外,跑步前後的適當熱身和拉筋放鬆運動,如拉伸和滾筒按摩,也能幫助減輕肌肉緊張和預防傷害

其他超慢跑的缺點

除了膝蓋傷害外,超慢跑還可能導致肌肉過度使用或疲勞累積,特別是當跑者忽視身體的警示信號繼續訓練時。因此,適當的休息和恢復同樣重要,包括充分的睡眠和營養攝取,以及在訓練計劃中加入交叉訓練,如游泳或自行車,以改善全身耐力和減少跑步帶來的重複壓力​

總之,超慢跑是一種有效的有氧運動,但要注意適量並採用正確的跑步技術和恢復策略,以避免潛在的傷害和確保長期的運動益處。

超慢跑的進階技巧與訓練節奏

在超慢跑訓練中,掌握適合自己的節奏非常關鍵,這有助於最大化運動的益處同時減少受傷風險。一般建議,超慢跑的節奏應該能讓你保持在心率第一或第二的區間,即低強度運動,如此可以長時間運動而不會過度疲勞。找到這個節奏通常需要使用心率監測器來確保運動強度適中​。

進階超慢跑技巧教學,包括心率控制與呼吸方法

若要有效進行超慢跑,控制心率和調節呼吸是不可或缺的技巧。運動時應保持心率在指定的區間,這有助於提升耐力而不會引起過度疲勞。此外,保持穩定而深的呼吸有助於提高氧氣吸收效率並保持心率穩定,這對長時間運動至關重要​。

一位女性雙手按壓胸口

如何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目標,設定進階訓練計劃?

設定個人化的進階超慢跑訓練計劃時,應考慮個人的健康狀況、運動背景及目標。建議從輕鬆的運動強度開始,並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這種漸進式的訓練有助於無痛增加體能並避免過度訓練。此外,根據訓練效果和個人感受調整訓練計劃,保持靈活性和可持續性是關鍵​。

這些進階技巧和訓練節奏的適當應用,能幫助你更安全地享受超慢跑帶來的好處,同時達到更好的健康和體能提升效果。

 

結論

超慢跑不僅是一種運動形式,它更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生活方式。這種低強度、高耐力的運動方式能顯著提高生活質量,特別是對於尋求長期健康和持續體能提升的人群。

超慢跑對於增進心肺功能、提高代謝效率、減輕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及加強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好處。這種運動方式不僅幫助身體燃燒脂肪,還能提高整體耐力和體力,使人在日常活動中更有活力、更少感到疲勞​。

將超慢跑融入日常生活非常簡單。你可以從每週幾次短距離開始,逐步增加距離和頻率。無需特殊裝備,只需一雙合適的跑鞋即可開始。這種活動可以與家人共享,或是作為放鬆和享受大自然的方式,進而使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持續學習新的跑步技術和調整訓練計劃對於保持動力和提高效果至關重要。隨著個人健康狀況和健身目標的變化,調整跑步的節奏和強度可以幫助避免過度訓練和傷害,並確保超慢跑帶來最大化的益處​。

將超慢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僅能改善身體健康,還能提升心理福祉和生活質量。無論你是跑步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運動員,都可以從這種輕鬆的運動中獲益。

 

參考資料:

1. Peter Schnohr, James H O’Keefe, Jacob L Marott, Peter Lange, Gorm B Jensen .(2015).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2. Beat Knechtle1, Pantelis T. Nikolaidis .(2018).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in Ultra-Marathon Running

3. S Chatterjee, A Bandyopadhyay .(1993). Effect of continuous slow-speed running for 12 weeks on 10-14-year-old Indian boys

4. Victoria H Stiles, Brad S Metcalf, Karen M Knapp, Alex V Rowlands .(2017). A small amount of precisely measured high-intensity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s bone health in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UK Biobank

5. Jesper Petersen, Henrik Sørensen, Rasmus Østergaard Nielsen .(2015). Cumulative loads increase at the knee joint with slow-speed running compared to faster running: a biomechanical study

6. Ying-Jen Lai, Willy Chou, I-Hua Chu, Yu-Lin Wang, Yi-Jing Lin, Shihfan Jack Tu, Lan-Yuen Guo .(2020). Will the Foot Strike Pattern Change at Different Running Speeds with or without Wearing Shoes?

7. Arkaitz Garbisu-Hualde, Dr. Jordan Santos-Concejero .(2020). What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During an Ultra‐Marath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我有話要說